俄乌谈判潦草收场,俄乌战事持续升级
7月23日,俄乌双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了第三轮谈判。这是时隔50多天双方再次重启谈判,由于立场相距甚远,会谈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俄方代表团成员与上一轮谈判保持一致,由俄罗斯总统助理梅津斯基率领。乌方近期对内阁进行了大规模重组,代表团团长乌梅罗夫职务由国防部长改为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参团成员也进行了部分调整。
此次谈判依旧成果寥寥,仅就人道主义议题取得局部进展。双方同意近期交换至少1200名战俘,同时继续推进遗体交还工作。在核心议题方面,双方立场依旧针锋相对。乌方提议在8月底之前举行俄乌领导人会晤,并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参与调停。俄方对此表态称,目前,举行首脑会晤的时机尚不成熟,领导人会晤是为了签署最终协议,而非敲定细节。乌克兰坚持全面无条件停火,包括停止对关键和民用基础设施的打击等。俄方则认为有必要继续就双方上一轮谈判提交的和平备忘录展开磋商。此外,俄方还建议成立政治、人文和军事问题三个工作组,乌方称将会予以考虑。
当前,俄乌双方面临“谈无可谈”的尴尬处境。但在特朗普政府频繁施压的情况下,双方都不愿被当做“破坏和平进程”的一方。这背后的主要症结在于俄罗斯与美国的战略诉求存在分歧,与欧洲、乌克兰的诉求更是无法调和。
首先,美俄之间分歧依旧。尽管特朗普政府有意减少在俄乌问题上的投入,但美国“遏俄弱俄”的战略目标并未转变。美国仍希望延续乌克兰在内政外交上对西方的依附状态,同时将援乌责任转嫁给欧洲,实现美欧军工利益深度绑定,进一步强化跨大西洋国防工业伙伴关系。这与俄罗斯希望通过战事撬动欧洲安全架构,实现乌克兰“中立化”“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等目标存在根本冲突。事实上,“冻结冲突”这一思路也是有意回避战略矛盾,达成浅层次的停火。
其次,乌克兰加紧巩固政权,强化谈判立场。7月1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推动内阁完成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最大规模改组,旨在通过关键人事调动、精简机构等举措集中权力,强化垂直管理。通过此次改组,乌克兰战时经济体制得以强化,军工产能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乌方试图通过巩固政权来应对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防止自乱阵脚,被迫在领土、安全保障等问题上作出重大妥协和让步。
此外,欧洲坚持“援乌遏俄”的政策导向。近期,欧洲宣布对俄罗斯实施第18轮制裁,将目标对准俄罗斯能源、金融、军工产业等,意在进一步削弱俄罗斯战争潜力。尽管面临内部分歧,欧洲依然持续追加对乌援助。在7月21日举行的乌克兰国防联络小组会议上,德国承诺将向乌克兰转让5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和20万枚“猎豹”炮弹。加拿大、荷兰、挪威等多国承诺继续增加对乌援助,同时帮助乌克兰不断提升军工自主生产能力。
谈判桌外,俄乌战事持续升级。近几个月来,俄军以无人机集群配合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对乌克兰后方进行了多轮大规模袭击,旨在压制乌克兰防空系统,压垮乌克兰能源供应和军工生产等。此轮谈判前夕,乌军发动“蜂群战术”袭击莫斯科四大机场,意在消耗俄罗斯高价值防空导弹并在俄后方制造混乱。俄军旋即动用数百架无人机和导弹对乌克兰展开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此前威胁称,如果50天内俄乌未能达成协议,将对俄罗斯及其贸易伙伴征收“非常严厉”的关税和次级关税。考虑到特朗普朝令夕改的作风,这一表态是口头威胁还是如期执行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俄乌双方都将利用这一窗口期争取更多的战略收益。(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助理研究员李莹莹)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